日前召開的公共服務與社保能力建設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教授談到,科技飛速發展帶動了買方市場和顧客偏好,打造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務生產和派送系統,促進就業、拉動需求和改善民生是政府責任。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擴大消費的比重”。社會保障是實現上述目標的主要途經,實現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目標,對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的質和量均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保險是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支柱,其經辦機構能力建設迫在眉睫。 楊燕綏教授進而提出了兩種需求判斷,量化需求判斷和質化需求判斷。 量化需求判斷:社會保險服務對象在短期內將迅速增加。至2008年底,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五項社會保險參?側舜芜_到9.13億(含參保農民工),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簡稱“社保機構”)在編人員13萬有余,全國平均人次比1:5767 ,最高約達1:25000。如社會保險模式不變,五險分別按全員計算法,參?側舜渭s為41.51億(如果減去由衛生部門經辦的農村合作醫療約7億人次,還有34億人次);總之,社保機構“小馬拉大車”現象日益凸現。 質化需求判斷:如今,社保機構正面對著九大挑戰:第一,五險整合經辦,合并同類項,提高工作效能。第二,提高統籌層次,向中央和省級統籌發展,理順管理體制。第三,整合城鄉運營機制,讓社會保險公共服務逐漸覆蓋農村。第四,強化個人賬戶管理,做到記錄一生、方便攜帶;目前養老和醫療個人賬戶管理功能均比較弱;第五,打造創新能力,應對各類挑戰;如做實個人賬戶基金,需要承擔受托人和賬戶管理人的職責;如管好醫療保險基金,需要適應公立醫院、藥物保障、社區醫療改革趨勢,打造合作能力和制約能力;如管好失業保險基金需要考慮如何促進就業;等等。第六,與社會保障整合,社會保險公共服務需要與住房公積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殊群體保障等項目進行整合。第七,與公共服務系統整合,社會保險應當成為核心平臺;第八,完善社會保險信息系統,建設管理居民信用,社會保險公共信息和個人賬戶的工作平臺;第九,完善數據統計、分析和信息披露制度,促進社會共識。 |